且談從政初衷(其三)
去年八月,我用最快的速度寫完論文,第一時間離開倫敦:想趕快回家,做一番大事業,那是基於一路成長以來,貴人們的相助和背後的期待。
但是選擇從政路徑一度讓人躊躇不前。
頂著倫敦政經學院碩士畢業的光環,還有一些因緣際會的人脈,要取得進入臺北政壇的門票大概不太困難,事實上找上門的機會也不少。
但眼見國民黨「專家學者」執政八年慘不忍睹,民進黨馬規蔡隨,繼續「接不了地氣」,溝通始終是問題。
勞動權益法案的推動,沒有地方勞動檢查員貫徹;食品安全標準再高,沒有衛生稽查員把關;社會住宅政策推動的誠意端看看各地方相關人力編配就不難預知成果...改變要成真?社會要翻轉?沒有好的地方政治,都是紙上談兵。
當然地方政治和自己國際政治經濟的主修掛不上勾,更艱難的是,誰都知道地方政治是「一潭沼澤」,「派系」、「黑金」、「民智未開」的標籤貼得滿滿:走入基層之後,「知識分子」的鬥志和遠大理想,消磨殆盡的在所多有。
這樣的狀況需要被改變。地方需要更有議題能力,而不是只有服務的政治人物;需要願意引進更多好人才,而不是鞏固家族勢力的政治人物;需要願意配合政黨運作,而不是守著山頭擁兵自重的政治人物;地方需要的是把政治當成「志業」,而不是「職業」的政治人物。所以我放棄了幾條「終南捷徑」,返鄉蹲點成了眼前唯一的一條險路。
「非典型黨工」領的是「非典型主委」外聘的工作津貼,在桃園地方黨部執行專案,雖然小有成果,不過,會不會隨時人亡政息,一秒失業?會不會死於地方山頭「棒打出頭鳥」的優秀傳統?會不會因為改不了知識分子吊書袋的習慣而導致無法切入地方事務?坦白說,挑戰非常多。
但是初衷就是初衷,我認為台灣需要更好的地方政治,所以我就入陣。青年世代要真的在政治取得更多的話語權,只留在臺北是不夠的!
#從政初衷系列 #地方政治